标王 热搜:
 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公告中心 » 行业趋势
古董玉器行的那些老规矩——这都不知道,那你可危险了
 [打印]添加时间:2023-03-07   有效期:不限 至 不限   浏览次数:769
      大多数的和田玉爱好者至今还在为了鉴定真伪、评估其价值而困扰,孰不知这个领域看似风平浪静波澜不惊,实则暗潮汹涌。有时你仅是闲庭信步地到人家店里绕了一圈,其实尚不自知,已经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。
 
  与买萝卜白菜不同,古董玉器行,宾主之间通过察言观色,试探彼此的虚实。常常是仅凭举手投足、只言片语里,人家便猜到了你的财力与相关的知识储备如何,进而更能借此“对症下药”。
 
  最简单的,在帝都,如果见到蜜蜡与祖母绿,你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叫出来,那足以证明您是个行外人,居心不良者就很可能已经“磨刀霍霍”了。但假如您读破音,成“蜜勒”以及“祖母禄”,那么在座的人至少不敢小觑您了。
 
  与之相似,在行动上,凡碰到玉器、瓷器、砚台、墨锭这些易碎品,有些初次相识的人会看似漫不经心地故意递过手来,遇上这种情况,可千万别顺手接过来。一则有人是在试探您懂不懂“玉不过手”的规矩,另一则咱也得提防居心不良者借故碰瓷。
 
  此外和田玉一般秉持“好料配好工”的规律,通常我们见到优质原料,其上施加的雕刻工艺定然不俗。这一方面是因为优质子玉往往价值不菲,能用得起它们的,也都是有些经济实力的名家大师。
 
 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玉质润泽细腻的新疆子玉致密度高,物理性质既硬且韧,更易达成雕刻匠师的创作意图,不会发生局部松懈垮塌的惨剧,俗称“站得住刀”,于是以之琢制而成的器物更为挺拔精神。如果您对玉器尚且不能完全贯通掌握,大可以将此二者联系看待。
 
  而在我们帮人长眼鉴定的时候,又当时刻地提醒自己“看破不说破”,也就是眼明心亮,东西一定要看精准,但表达上,则尽量要委婉含蓄些,切忌不顾场合与周边人群,简单粗暴地给出结论。
 
  例如见着“瞎活”,我们也不点破,就说:“哟,您这玉蝉可比汉八刀强多了。”又或者:“您这玉可真白,一般的新疆料哪有您这个漂亮啊!”点到即止,就像医生嘱咐病人回家想吃点儿什么就吃点儿什么一样,懂得都懂。
 
  只要是个明白人,话说到了这个份儿上,都会感激您给他留了面子。至于糊涂蛋,你越是替他着想,要把问题讲得清楚透彻,他反而会厌恶你缠杂不清,甚至怨恨您刺穿了他发财致富的美梦,摧毁了人家在收藏圈里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伟岸形象。
 
  到了交易阶段,双方则都要懂得“褒贬是买主”的道理,作为卖家,你要明白对方鸡蛋里挑骨头那是为了杀价成交,可千万别听不得挑剔,为了几句话而跟人家抬杠拌嘴。
 
  而作为买主,咱可别对自己根本就没有购买意图的东西横挑鼻子竖挑眼,故意触人家的霉头。面对真瞧上眼的东西既不能大加称赞,也不可无理由的恶意贬低。
 
  真看上了东西,行家里手吹毛求疵也要切中要害,有的放矢。比如我经常见到有些有些“半瓶醋”埋怨店家卖的新疆子玉不够白,里面还有杂质,最后一看,他居然是拿自己戴的山料在和人家子玉作比较。见此情景,本份的商家可能懒得在与这蠢货理论,精明者则多会找件山料仿子玉,挖个坑,专等他入瓮。